从超市喝水贴两方的思维模式想到日常碰到的一些人和事

  • F
    FoxfoO
    生活中能碰到两种人,都是好人,但思维模式却有很大区别,可能是因为性格的原因。

    比如说前不久和同事们去一个工厂参观,10几个同事,穿过会自动关闭的过道门的时候,有些同事会用手挡一下方便后面的人,有些同事则昂首穿过好像没看到门的存在,说后者无礼倒也不见得,平常相处都是客客气气的,可见只是没有这个意识,我是在意的,可他估计别人有没有给他挡着门根本无所谓。

    比如乘坐出租车,乘客不喜欢听无线电,往往要求司机关上,有些司机肯关,有些司机则只是把声音调小到后座很难听到,这种情况下,有些乘客虽然觉得不快,可也接受了,而有些乘客则非让司机完全关闭不可。

    陌生人的交往中,有些人很在意双方的感受,希望能够大家都高兴,而有些人则是满足自己的意愿的同时,只要不是故意让对方吃亏就可以了(虽然这个“吃亏”与否是自己判断的,相信异地而处这些人的判断也是同样的)。

    我个人比较倾向于日本人的习惯,尽量不要麻烦到别人,从交易的角度来说,是使交易成本最小化的方法。

    具体到超市喝水的事情,支持先喝再付钱的网友一直强调的是超市并没有吃亏,或者就算吃亏也是超市愿意的。有没有吃亏其实还是很明显的:超市的管理成本肯定因此而增加。说到是否愿意,乐意和不情不愿和被迫接受,这个“愿意”的程度是有很大区别的,若是无视感受,超市方面自然无话可说,具体到大超市,这些喝水的为什么不阻止,一是超市管理人员为此和客人争执犯不着,二是大超市实际上已经把这些个行为打到预计的损失里去了,也就是说,哪怕你不付钱,大超市也无所谓。

    交易双方皆大欢喜才是好的交易,不过对于抠字眼的网友来说,恐怕交易仅仅是交易罢了。
  • a
    aweiwei
    本身就是一个相互信任的关系,至于么。

    最开始超市还不让拿包进去呢,后来不是照样让拿着随身的包进超市了么?

    还有拿着饮料不能进去,但后来很多超市也就贴个小胶带就让进去了。

    为什么,因为素质在慢慢提高,也在相互信任。
  • 少先队员
    所以 退一步讲
    如果真的要在超市先喝饮料
    起码做到“被管理人员指责时”,能够谦虚听从对方的意见,而不是说“喝了又怎么样”。
  • a
    auric
    写这么长一段总结成教养2个字不就行了
  • F
    FoxfoO
    有人总结成奴性~~~